目录
  1. 1. 选择
  2. 2. 唯物论
  3. 3. 辩证法
  4. 4. 也不知道是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选择

  • 马克思主义原理产生年代:19世纪40年代
  • 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的局限: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 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劳动力
  • 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总特征
  •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属性
  •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按需分配
  •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作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唯物论

【简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 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旧事物孕育产生新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相联系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继承,既客服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作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

  1. 联系具有客观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唯物论,各事物都存在于与其它事物的联系之中,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属性。
  2. 联系具有普遍性 a. 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b. 事物间处于一定联系中,不能孤立存在
               c. 整个世界是相互统一的整体
    
  3.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间的不同联系构成了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4. 联系据有条件性
    a. 条件对事物的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b.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可以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推动事物的发展
    c. 在改变和创造条件中,必须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什么是矛盾的斗争性、统一性、普遍性、特殊性:

  1. 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有条件的,相对的),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a.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之中。
    b. 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 矛盾的对立属于又称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体现。斗争性与同一性相结合,构成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1. 矛盾的普遍性(供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指各个具体的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辩证统一关系,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个发展的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
  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

  1.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外部联系的认识,未深入到实物规律和本质的理性认识
  2.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

真理的二重性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1. 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a. 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的符合,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b. 人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事物,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不完整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正确的反应。
    a. 从客观世界的整体看,认识是有限度的,有待扩展的。
    b. 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的一定方面、一定层次、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其深度是有限的。
  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
    a. 相互依存,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因而是相对的有局限的;但在这一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又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 相互包含,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最,任何真理都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绝对性,真理与谬误有绝对区别,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认识达到了对组织世界发展事物的正确认识。

也不知道是啥

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政治、经济等全部社会生活
(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简答】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2)主要表现: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①科技将人们带入信息时代,要求人们要不断学习;②现代交通,通信手段为交往提供方便;③劳动生产率提高使人们拥有更多空闲时间
(3)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

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及其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简答】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
(2)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3)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4)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5)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有哪些新特点?
(1)在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在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有经济和非经济手段更加复杂
(3)在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垄断条件下的竞争扩大到经济领域之外
总而言之,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忍、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垄断和竞争之间的关系
垄断在自由竞争中形成,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表现在:①垄断不能消除竞争;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③社会生产复杂多样,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
(2)贸易全球化;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3)金融全球化;世界各地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
(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

【简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采用激励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制度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股票导致资本家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5)政治制度。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它没有指出真正的出路,具体表现在:
①未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
②未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③未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为什么社会主义能从空想到科学?
(1)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提供了社会条件和客观条件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为之奠定了理论基础
①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懂历史规律的根本缺陷
②剩余价值学说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使人们找到了通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途径
(3)基于以上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试述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1)原理:
①绝对性: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②相对性: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不完整的,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相对正确的反应。

③相对性和绝对性辩证统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有一定的条件限制,因而是相对的有局限的;但在这一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又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最,任何真理都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客观世界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绝对性,真理与谬误有绝对区别,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人们的认识达到了对组织世界发展事物的正确认识。

(2)原因:马克思主义作为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又必须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源于实践又推动实践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其内涵,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文章作者: Jachie Xie
文章链接: https://xjc5772.github.io/2019-12/22/%E5%AD%A6%E4%B9%A0/%E9%A9%AC%E5%85%8B%E6%80%9D%E4%B8%BB%E4%B9%89%E5%9F%BA%E6%9C%AC%E5%8E%9F%E7%90%86/
版权声明: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XJC&Blog
打赏
  • 微信
  • 支付宝

评论